中國證監會黨委書記、主席易會滿在《求是》雜誌發表了題為《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的署名文章,詳細分析了資本市場在新時代發生深刻的結構性變化,全麵闡述了現代資本市場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功能、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應當把握的正確方向,以及如何通過全麵深化改革持續提升資本市場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能力。

易會滿撰文指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資本市場在金融運行中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作用。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發展階段,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文章提出,把握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正確方向,須做到“五個堅持”,即堅持黨對資本市場工作的全麵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資本市場發展之路、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堅持係統觀念、堅持統籌好改革發展穩定。
對於進一步推進資本市場全麵深改,易會滿在文中提出了五個方麵的重點工作:
維護市場平穩運行,強化市場功能發揮。健全資本市場內生穩定機製,完善極端情形下的風險應對預案;加強與宏觀經濟管理部門、行業主管部門等的溝通協調,保持政策預期的穩定和一致性,以預期穩促市場穩、經濟穩。
全麵實行股票發行注冊製,促進資源優化配置。科學把握審核注冊機製、各板塊定位、引導資本規範健康發展等問題,以“繡花”功夫做好規則、業務和技術等各項準備,確保重大改革平穩落地。
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係,助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加快完善創業板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評價標準,突出主板大盤藍籌特色,強化北交所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定位,統籌推進新三板基礎層、創新層製度創新,穩步擴大區域性股權市場創新試點範圍;發揮好私募股權和創投基金支持創新的戰略性、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健全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機製,著力提升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發債融資的可得性和便利性。
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晴雨表”功能。進一步化解信息披露不實、大股東違規占用擔保等突出問題,引導上市公司規範治理、聚焦主業、做優做強。發揮好資本市場並購重組主渠道作用,支持行業領軍上市公司帶動中小企業協同發展。
統籌開放和安全,擴大高水平雙向開放。加快推進企業境外上市備案製度落地,支持各類企業依法依規赴境外上市;進一步完善跨境資金監測監管機製和風險應對預案;深化滬深港通機製,進一步推動提升香港市場承接境內企業上市能力。
資本市場在新時代發生五方麵深刻結構性變化
易會滿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以來,我國緊扣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堅持用改革的思路和辦法來破解資本市場體製機製性障礙,堅定推進全麵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推動資本市場發生深刻的結構性變化,服務經濟發展實現量質雙升。
具體來看,資本市場的深刻結構性變化體現在下述五個方麵:
股債融資穩步增長。2017年至2021年,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和再融資金額合計5.2萬億元,交易所債券市場發行33.9萬億元。其中,2021年IPO和再融資金額合計約1.5萬億元,股票和交易所債券市場融資合計超10萬億元,均創曆史新高。
市場結構明顯優化。截至今年6月末,A股戰略性新興行業上市公司超過2200家,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高科技行業市值占比由2017年初的約20%增長至約37%,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占全國企業研發支出的一半以上,上市公司作為實體經濟“基本盤”、轉型發展“領跑者”的角色更加凸顯。投資者結構逐步改善,境內專業機構投資者和外資持倉占流通市值比重由2017年初的15.8%提升至23.5%。
多層次市場體係不斷健全。科創板、創業板試點注冊製相繼成功落地,大大提升了資本市場對優質企業的吸引力。深化新三板改革、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邁出關鍵一步。《中華人民共和國期貨和衍生品法》審議通過,有效填補了期貨和衍生品領域的“基本法”空白。截至6月末,期貨期權品種已有94個,基本涵蓋國計民生主要領域。
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進一步發揮。資本市場基礎製度的適應性包容性明顯提升,市場化的激勵約束機製不斷完善。資本市場並購重組主渠道作用不斷強化,近5年並購重組交易金額約10萬億元,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退市製度進一步健全,今年已有42家公司強製退市,進退有序、優勝劣汰的市場生態正加速形成。
高水平製度型開放穩步推進。證券基金期貨行業外資股比限製全麵放開;互聯互通不斷深化,滬深港通製度安排持續優化,交易型開放式基金(ETF)納入滬深港通標的落地實施,滬倫通機製對內拓展到深交所,對外拓展至德國、瑞士。A股納入國際知名指數並不斷提升比重,在香港推出A股指數期貨;外資連續多年保持淨流入,我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吸引力和競爭力明顯增強。
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現代資本市場可在四方麵發揮更大作用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小微企業提供高效金融支持,促進跨周期、跨產業、跨群體分散風險,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財富管理需求等,對金融體係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易會滿在文中指出,現代資本市場具有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功能。資本市場在資源配置、風險緩釋、政策傳導、預期管理等方麵有獨特而重要的功能,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所在,在高質量發展中能夠發揮更大作用。
具體而言,首先,激發市場主體創新活力,助力夯實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
文章提出,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培育出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是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具備的微觀基礎。從經濟金融發展史看,科技創新、產權保護、市場拓展與金融支持都是推動“創造性破壞”不斷發生的關鍵力量,資本市場在其中的積極作用也日益突出。有資本市場的持續發展,企業創新、科技進步不可能如此日新月異。
其次,促進產業和金融良性互動,助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易會滿在文中表示,經濟活動是一個動態循環過程,實現儲蓄與投資的良性循環是其中最基礎、最重要的一環。近年來,我國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市場利率總體下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增速基本匹配。但總的看,我國不缺資金但缺資本,尤其是缺創新資本的問題比較突出,在傳統行業投資增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這一結構性矛盾更加凸顯。在當前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關口,更加需要發揮好資本市場作用,促進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協同發展,引導更多儲蓄向新興產業集聚,同步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形成更高效率、更高質量的投入產出關係,實現經濟在高水平上的動態平衡。
再者,助力完善宏觀經濟治理,促進經濟平穩運行。
經濟增速的換擋期,也是金融風險的易發高發期,保持宏觀經濟穩定是成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必要前提。文章提出,當前,我國宏觀杠杆率較高。資本市場通過擴大股權融資規模、豐富風險管理工具等手段,可以緩解高杠杆風險、暢通貨幣政策傳導,對提升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最後,推動經濟發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助力實現共享發展。
易會滿在文中表示,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資本市場是居民增加財產性收入、滿足日益增長的財富管理需求的重要渠道,也是完善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係的重要支撐。2017年至2021年,我國上市公司現金分紅超6萬億元;偏股型基金年化收益率11.7%,公募基金受托管理各類養老金超4萬億元,創造了良好回報。下一步深化資本市場改革,仍須進一步增強上市公司價值創造能力,提升行業機構專業能力,實現實體經濟發展、上市公司質量提升與投資者回報增長的良性互促。
把握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正確方向 須做到“五個堅持”
易會滿撰文表示,我國資本市場已進入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的新階段,要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深化對現代資本市場的規律認識和實踐把握,努力打造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
他在文中總結,牢牢把握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的正確方向,要做到“五個堅持”。
堅持黨對資本市場工作的全麵領導,確保發展方向始終正確。
必須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把黨的領導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資本市場發展的一般規律更好結合起來,堅守資本市場監管的人民立場,把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切實體現到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的實際成效上,體現到有力有效促進科技、資本和產業的高水平循環上。
加快形成證監會係統全麵從嚴治黨嚴的氛圍,堅持嚴的主基調不動搖,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全麵加強對公權力運行的全流程監督製約,強化行業廉潔從業監管,營造風清氣正的資本市場生態。
堅持實事求是,堅定走中國特色資本市場發展之路。
我國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建設資本市場,市場的發展定位、功能職責必須與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相適應,必須充分考慮當前我國的市場基礎、投資者結構和法治誠信環境等現實條件。要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大膽探索、小心求證,以注冊製改革為契機,繼續全麵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努力走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資本市場發展之路。
堅持市場化法治化,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發展環境。
資本市場規範要求極高,必須堅持“建製度、不幹預、零容忍”,尊重市場規律,遵守契約精神,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特別是要正確認識和把握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引導資本規範健康發展。
一方麵,把握好資本市場監管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守好入口關,與相關方麵共同建立健全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製度機製,維護好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另一方麵,加強證券監管與行業監管等的協同,既亮明“紅燈”,也設置好“綠燈”,落實好“兩個毫不動搖”,促進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依法保護產權和知識產權,激發企業家精神和市場創新創造活力,更好引導資本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
堅持係統觀念,著力構建各方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要牢固樹立全局觀念,既紮紮實實辦好資本市場自己的事,也主動加強同財稅、貨幣、產業等政策的協調配合,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在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打擊證券違法違規行為等方麵增強合力,共同營造良好市場生態。
堅持統籌好改革發展穩定,推動資本市場行穩致遠。
股市有漲有跌是規律,對正常的波動政府不宜也不應幹預,不能花錢買指數;但不幹預不是放任自流,必須始終堅持底線思維,堅決防止“市場失靈”引發異常波動。這就要求守牢風險底線,把握好度。同時也要認識到,資本市場的穩定不是守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必須保持定力,堅持通過改革激發市場活力,增強市場韌性和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持續推進資本市場全麵深改確定五方麵重點工作
易會滿撰文指出,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曆史之變的特征更加明顯。同時,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國資本市場發展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時期。
要把防風險、穩增長、促改革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積極主動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政策協同,加大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恢複發展力度,努力實現市場穩、政策穩、預期穩,通過改革“進”、開放“進”,更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進”。
他在文中著重提到了五個方麵的資本市場改革發展重點工作:
一是維護市場平穩運行,強化市場功能發揮。
資本市場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反映的是預期,體現的是信心。在複雜嚴峻的形勢下,保持資本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具有特殊重要意義。
證監會將繼續把維護市場平穩運行作為工作重中之重,加強宏觀研判,圍繞穩預期、穩上市公司、穩資金麵、穩市場行為持續發力,強化對市場資金流向、投資者行為和上市公司業績等邊際變化的監測分析,健全資本市場內生穩定機製,完善極端情形下的風險應對預案。
同時,主動加強與宏觀經濟管理部門、行業主管部門等方麵的溝通協調,保持政策預期的穩定和一致性,助力有效化解房地產企業風險、促進平台經濟規範健康發展,努力以預期穩促市場穩、經濟穩。
二是全麵實行股票發行注冊製,促進資源優化配置。
經過近3年的試點探索,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注冊製架構初步經受住了市場考驗,配套製度和法治供給不斷完善,全麵實行股票發行注冊製的條件已基本具備。
下一步,證監會將牢牢把握改革正確方向,科學把握審核注冊機製、各板塊定位、引導資本規範健康發展等問題,以“繡花”功夫做好規則、業務和技術等各項準備,確保這項重大改革平穩落地。同時,加快中介和投資端改革,完善證券執法司法體製機製和投資者保護體係,推進關鍵製度創新,為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製度和生態環境。
三是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係,助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證監會將著眼於宏觀穩杠杆、微觀增活力,進一步提升資本市場服務的覆蓋麵和普惠性,更好滿足不同類型、不同階段企業的差異化發展需求。具體包括:
抓住支持創新這個關鍵,堅守科創板“硬科技”定位,加快完善創業板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評價標準,突出主板大盤藍籌特色,強化北交所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定位,努力形成各市場板塊錯位發展、適度競爭的格局;
發揮好北交所的“龍頭”撬動和“反哺”作用,統籌推進新三板基礎層、創新層製度創新,穩步擴大區域性股權市場創新試點範圍,健全各層次市場互聯互通機製,完善更加契合中小企業特點的基礎製度,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
發揮好私募股權和創投基金支持創新的戰略性、基礎性作用,進一步提高監管透明度和服務效率,暢通募、投、管、退各環節;
進一步健全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機製,著力提升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發債融資的可得性和便利性;
深入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擴募和試點範圍拓寬,抓緊推動保障性租賃住房、民營企業試點項目落地,助力加快形成存量資產和新增投資的良性循環;
與相關方麵一道,深化債券市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完善市場化法治化債券違約處置機製,加快構建製度健全、競爭有序、透明開放的債券市場體係;
進一步完善期貨市場品種體係,推動更多實體企業參與期貨市場,加強期現聯動監管,更好助力保供穩價大局。
四是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晴雨表”功能。
證監會將繼續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作為全麵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內容,堅持把好入口關與暢通多元退出渠道並重,堅持聚焦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雙輪驅動,進一步化解信息披露不實、大股東違規占用擔保等突出問題,引導上市公司規範治理、聚焦主業、做優做強。
同時,發揮好資本市場並購重組主渠道作用,支持行業領軍上市公司帶動中小企業協同發展,促進產業鏈供應鏈貫通融合和經濟轉型升級。
五是統籌開放和安全,擴大高水平雙向開放。
證監會將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統籌開放和安全,堅定不移推進市場、機構、產品全方位製度型開放。一方麵加快推進企業境外上市備案製度落地,保持境外上市渠道暢通,支持各類企業依法依規赴境外上市,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另一方麵,持續加強開放條件下監管能力建設,進一步完善跨境資金監測監管機製和風險應對預案。同時,加強與香港市場的務實合作,深化滬深港通機製,進一步推動提升香港市場承接境內企業上市能力,支持香港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促進兩地市場協調發展。
責編:邵子怡⠠⠦ ᥰ:孫潔華
製作:何永欣⠠⠥編:張大偉⠠⠧難
統籌:張曉光⠠⠧潘林青
往期回顧
從20年至30年維度思考養老投資——堅持長期投資,提高權益占比
版權聲明
上海證券報微信保留本作品的所有權利,未經書麵授權,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摘編、鏈接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否則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微信熱線:王老師 021-38967805;版權合作:範老師 021-38967792。
好看,你就點一下!
文章轉載自:新浪新聞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