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微博
免費學前教育,正逐步從人民的熱切期盼,變為觸手可及的現實。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提出了一係列實實在在、人民關切的“惠民生”舉措,其中“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的內容一經發布就獲讚無數。
作為一項具有“突破性”的改革舉措,“免費學前教育”今年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陽此前在解讀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這是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的重要改革舉措,對老百姓、社會發展的好處很多,有助於降低家庭保育教育成本,也有利於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實際上,“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並非第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去年11月獲通過、即將於今年6月1日正式實施的《學前教育法》就提出,“有條件的地方逐步推進實施免費學前教育,降低家庭保育教育成本”。而今年年初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中,也明確提出“探索逐步擴大免費教育範圍”。
為什麽會采取“逐步推行”的路徑?有哪些現實考量?受訪專家表示,這與我國學前教育的投入機製有關。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目前學前教育經費主要靠縣一級財政負擔,那麽實施免費的學前教育,最關鍵的就是地方財政“要有錢”。而由於各地縣級財力差異較大,免費學前教育需要漸進推進。
儲朝暉認為,為落實免費學前教育,未來各級人民政府要不斷加大學前教育財政投入,同時,還要縮小不同家庭兒童享用公共財政經費的差距。
儲朝暉表示,現在每個孩子所享受的學前教育經費是根據幼兒園是公辦還是民辦的類別來決定的,這樣客觀上就帶來了一些學前教育的不公問題。以補助標準最高的北京為例,補助普惠性民辦園的生均標準為每生每年1.2萬元,但公辦園每個學位需要全口徑財政經費5萬元左右。
而就全國而言,2019年到2023年,我國學前教育總投入增加了1283億元,同時期的生均經費從8600元增長到16243元,但所增長的經費中,一般公共預算經費的95%都用於公辦園。
“普惠,是《學前教育法》重要的法律目標,其在經濟學上強調要素配置要均等惠及每個人。”儲朝暉說,普惠性學前教育,未來應該由帶有排拒性的普惠,轉向包容性的普惠,即讓所有孩子均等享受學前教育的財政經費,這既能保證服務多樣性,也將整體提升教育質量。
“免費學前教育,應體現公平普惠。”儲朝暉強調。
記者注意到,《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中,明確提出“促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這為我國進行近期和中長期教育資源統籌配置提供了基本遵循。
實施免費學前教育,意味著財政要持續加大投入,而由於民辦幼兒園數量已占據“半壁江山”,未來財政投入或需在民辦普惠性幼兒園上更多發力。
教育部2023年的數據顯示,民辦幼兒園數量和在園幼兒數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54.47%和43.77%,民辦幼兒園已成為學前教育的重要力量。
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原副會長、學前專委會第二屆理事長楊誌彬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推行免費學前教育,是一項利國惠民的舉措,也是學前教育事業努力的方向,但基於公辦民辦幼兒園之間還有一定差距,所以免費教育的實施還需要一個逐步推行的過程。
他表示,2023年,我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91.1%,還沒有實現所有兒童都入園;此外,學前兒童在公辦和民辦幼兒園之間享受的教育,還有一定差距。
“國家對民辦普惠性幼兒園的投入還是不足,需要加大財政投入。”楊誌彬表示,隻有縮小公辦民辦幼兒園之間的差距,才能讓所有幼兒園一道享受免費學前教育。
據了解,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中,學前教育所占的比重最低(2023年為6.2%),但近十年來卻增速最快,從2015年到2022年年均增幅14.8%。目前,縣級財政作為學前教育的買單方,也正在投入保障上加力。
教育部教育督導局2024年年初披露的數據顯示,自2020年我國啟動縣域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導評估工作以來,各地普遍加強了對學前教育的重視,加大了對學前教育的投入。
比如浙江省天台縣、福建省漳州市長泰區、貴州省龍裏縣等地,近年來學前教育財政投入年均增長超過25%;上海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省份的部分地區公辦園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超過每生每年2000元,天津市達到每生每年1200元。
下一步,經費保障到位,依然是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的工作重點。
(編輯:郝成 審核:吳可仲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