棧橋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 编辑:5moban.com - 18棧橋 - 解釋
棧橋:形狀像橋的建築物,建在車站、港口、礦山或工廠,用於裝卸貨物或上下旅客。棧橋 - 青島前海棧橋
簡介
青島棧橋(Zhan Qiao Pier )又稱前海棧橋、南海棧橋、大碼頭。位於青島市市南區海濱,青島灣北側,與小青島隔水相望,北端與中山路成一直線相連,被視為青島市重要標誌。棧橋始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為總兵衙門章高元所施,1893年竣工。全長200 米,寬10米,石基灰麵,橋麵兩側裝有鐵護欄,是青島最早的軍事專用人工碼頭建築。德國侵占青島後,棧橋成為貨運碼頭 。1901年5月擴建,北段為水泥鋪麵,鐵護欄改為鐵索護欄,並將橋麵向南延長至350米,延長部分為鋼架木麵結構,增鋪輕便鐵道,以利運輸。1905年前後,商貨運輸移至青島大港,棧橋遂成為船舶檢疫、引水專用碼頭。1931年9月至1933年4月,青島市政當局投資25.8萬元擴修,將原橋的鋼木結構部分,改建為鋼筋混凝土34排樁通透結構,橋麵鋪以水泥,橋身延長至440米,同時將橋麵高度提高了0.5米,並在南端增建了個字形防波堤,堤內新築具有民族風格的雙層飛簷八角亭閣,定名回瀾閣。從此,棧橋成為青島的重要標誌性建築物和著名風景遊覽點。 經過數次重修和改建,現橋身長401.45米,其中引橋長236.1米,孔橋149.7米,回瀾閣處三角形橋頭長15.65米。
旅遊景色
前海棧橋是青島的象征。遊人漫步於棧橋海濱,可見青島外形如彎月,棧橋似長虹臥波,回瀾閣熠熠生輝。所謂“長虹遠引”、“飛閣回瀾”所指即此。遠處,小青島如螺,島上樹影婆娑、綠蔭噥噥,一座白燈塔亭亭玉立。灣東側和北側,紅瓦綠樹交相輝映,各式建築參差錯落的分布在海岬坡地之上。灣西側的現代化高層建築緊靠海岸拔地而起,壯麗恢宏。沿岸的防波堤由花崗岩壘砌,高出水麵10餘米。漲潮時,驚濤拍岸,激起簇簇雪白浪花,引來無數遊人觀看;潮退後,赭色岩礁和金色沙灘露出水麵,海灘上滿是趕海拾貝的遊人。近幾年,青島開展了“挽留海鷗”的活動,每逢風平浪靜之時,成千上萬隻海鷗在灣內自由翱翔,使美麗的青島灣充滿了勃勃生機。
棧橋南端的雙層飛簷八角亭閣――“回瀾閣”,閣頂覆以黃色琉璃瓦,周圍有24根圓形亭柱,閣占地151平方米,總建築麵340平方米,閣內為兩層圓環形亭堂,中央有34級螺旋式階梯,登樓遠眺,前海景色盡收眼底,即為青島十景之一“飛閣回瀾”⠣重建後的棧橋不僅保持原有風貌,且更加雄偉壯麗。前海棧橋是青島曆史的見證,現為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建築。
她位於青島灣中,與市內最繁華的中山路成一條直線,由海岸前伸入海,素有“長虹遠引”之美譽。
棧橋曆史
青島解放後,人民政府對棧橋十分珍視,多次撥款養護維修。1984年11月至1985年4月,將橋南端通透部分拆除重建,由34排樁改為16排樁,並新建眺望台1座,同時將橋入口處的6根擋車石柱拆除,新砌了花崗岩石台階。1998年10月,市人民政府又投資350萬元,對棧橋進行了改造重建。橋身按抗風浪50年一遇標準、回瀾閣基礎按百年一遇標準加固。棧橋北段拆除重建,側牆采用漿砌蘑菇石鑲麵,整個橋麵用機刨花崗岩板鋪裝。
棧橋初建於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是青島最早的碼頭。經1931年改建和1985年整修,現寬8米,全長440米。橋南端築半圓形防波堤,堤內是一座具有民族風格的兩層八角亭,金瓦朱壁,盔頂飛簷,題名“回瀾閣”。
棧橋劃波斬浪,象一條長龍橫臥於碧海銀波。循橋漸入,仿佛走進大海的懷抱;佇立閣旁,層層巨浪澎湃湧來,拍打堤壩,擊起萬千碎玉;進入閣內,沿螺旋樓梯登到樓上,四周盡是寬敞的大窗,放眼望去,又是另一番怡人風景,“飛閣回瀾”因此被譽為“青島十景”之一。
秋天漲潮時,尤以西部岸堤景色最佳,海浪拍岸,激起數十米巨浪,轟然作響,蔚為壯觀,退潮後,海水後退一百米,礁岩沙灘上滿是趕海挖蛤蜊的遊人。近年來,青島開展了“挽留海鷗”活動,每到秋冬風平浪靜時,成千上萬隻海歐在灣內低飛回翔,與蔚藍的天,遠處的回瀾閣、近處觀景賞海的人們構成一幅和諧畫卷。
橋北沿岸辟為棧橋公園,園內青鬆碧草,花木扶疏,並設有回廊石椅,與沙灘礁石渾然一體,相映成趣,入夜,華燈齊放,橋上、岸上如株株玉蘭盛開,水中波光粼粼,與遠處的“琴嶼飄燈”遙相輝映。
棧橋 - 土木工程中的棧橋
在土木工程中,為運輸材料、設備、人員而修建的臨時橋梁設施,按采用的材料分為木棧橋和鋼棧橋。目前世界上最長的施工棧橋�D�D寧波杭州灣跨海大橋南岸施工棧橋,全長9444米,共633跨,是海上主橋施工物資供應及交通出入的唯一通道,也是整座跨海大橋施工的基礎性工程和控製性工程。
棧橋 - 鐵路輪渡中的棧橋
是供機車車輛駛上和駛下渡船的橋梁建築物。在寬闊的河流、海峽等水域中,棧橋都是相對應地建築在兩岸,渡船的航線為S形。在較狹窄的江河中,棧橋是錯開設置於兩岸的,渡船的航線為V形。
棧橋由橋墩、橋台、鋼梁、跳板梁和升降機械設備等組成。棧橋的結構形式與橋梁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橋梁的梁部結構和軌麵固定不動、全部跨越河道,棧橋的梁部結構和軌麵可隨水位的漲落而升降,軌麵坡度可隨之調節。此外,棧橋隻伸入水域一部分。棧橋的下部結構為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的橋墩和橋台;上部結構為鋼板梁或鋼桁梁。橋墩和橋台是支承橋梁上部結構和荷載的構築物。橋台在棧橋靠岸一端,與路堤相連。跳板梁是連接棧橋和渡船的設備,它在棧橋入水的一端。
中國長江上,蕪湖至裕溪口間的蕪湖輪渡、武昌至漢口間的武漢輪渡建有吊板式棧橋,均配用中型渡船,能渡運貨車。南京至浦口間的南京輪渡建有螺杆式棧橋,配用大型渡船,能渡運客、貨車輛。
棧橋 - 青島棧橋景點介紹
青島棧橋(Zhan⠑iao⠐ier⠯稱前海棧橋、南海棧橋、大碼頭。位於青島市市南區海濱,青島灣北側,與小青島隔水相望,北端與中山路成一直線相連,被視為青島市重要標誌。棧橋始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為總兵衙門章高元所施,1893年竣工。全長200⠧בּ0米,石基灰麵,橋麵兩側裝有鐵護欄,是青島最早的軍事專用人工碼頭建築。德國侵占青島後,棧橋成為貨運碼頭⠣1901年5月擴建,北段為水泥鋪麵,鐵護欄改為鐵索護欄,並將橋麵向南延長至350米,延長部分為鋼架木麵結構,增鋪輕便鐵道,以利運輸。1905年前後,商貨運輸移至青島大港,棧橋遂成為船舶檢疫、引水專用碼頭。1931年9月至1933年4月,青島市政當局投資25.8萬元擴修,將原橋的鋼木結構部分,改建為鋼筋混凝土34排樁通透結構,橋麵鋪以水泥,橋身延長至440米,同時將橋麵高度提高了0.5米,並在南端增建了個字形防波堤,堤內新築具有民族風格的雙層飛簷八角亭閣,定名回瀾閣。從此,棧橋成為青島的重要標誌性建築物和著名風景遊覽點。⠧數次重修和改建,現橋身長401.45米,其中引橋長236.1米,孔橋149.7米,回瀾閣處三角形橋頭長15.65米。⠠
前海棧橋是青島的象征。遊人漫步於棧橋海濱,可見青島外形如彎月,棧橋似長虹臥波,回瀾閣熠熠生輝。所謂“長虹遠引”、“飛閣回瀾”所指即此。遠處,小青島如螺,島上樹影婆娑、綠蔭噥噥,一座白燈塔亭亭玉立。灣東側和北側,紅瓦綠樹交相輝映,各式建築參差錯落的分布在海岬坡地之上。灣西側的現代化高層建築緊靠海岸拔地而起,壯麗恢宏。沿岸的防波堤由花崗岩壘砌,高出水麵10餘米。漲潮時,驚濤拍岸,激起簇簇雪白浪花,引來無數遊人觀看;潮退後,赭色岩礁和金色沙灘露出水麵,海灘上滿是趕海拾貝的遊人。近幾年,青島開展了“挽留海鷗”的活動,每逢風平浪靜之時,成千上萬隻海鷗在灣內自由翱翔,使美麗的青島灣充滿了勃勃生機。⠠
棧橋南端的雙層飛簷八角亭閣――“回瀾閣”,閣頂覆以黃色琉璃瓦,周圍有24根圓形亭柱,閣占地151平方米,總建築麵340平方米,閣內為兩層圓環形亭堂,中央有34級螺旋式階梯,登樓遠眺,前海景色盡收眼底,即為青島十景之一“飛閣回瀾”⠣重建後的棧橋不僅保持原有風貌,且更加雄偉壯麗。前海棧橋是青島曆史的見證,現為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建築。
她位於青島灣中,與市內最繁華的中山路成一條直線,由海岸前伸入海,素有“長虹遠引”之美譽。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