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倉節的由來
傳說有一年大旱,顆粒無收。百姓衣食無著,朝不保夕;然而朝廷卻照常征糧征稅,搞得餓殍遍野,民怨鼎沸。
看守皇家糧倉的倉官於心不忍,在正月二十五那天,毅然開倉放糧,賑濟百姓。在百姓將糧食運走後,倉官一把火燒毀了糧倉,自己也在熊熊烈火中隨風而逝……
此後,每年到了這天,家家戶戶“打囤填倉”,用填滿倉穀的方式來感謝那位舍命救民的無名倉官,同時也表達祈盼物阜民豐的願望。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如今的填倉節。
天津過填倉節的習俗
撕吊錢、打囤
在天津,填倉還被稱為“打囤”。雖然現在家庭生活都富裕了,沒有糧囤的習慣了,但“填倉”時仍然保持著象征性打囤的習俗。處理吊錢的具體做法是:在正月二十四晚上,用灶火灰在院裏或屋中撒一個象征糧囤的圓圈,圈口撒一個小梯子形,表示可以上下;中間放上五穀雜糧,然後撕下貼了二十多天的吊錢,包上銅製錢,壓在上麵,表示新的一年將會物阜民豐。
還有些家庭會將揭下來的吊錢兒直接包好了,並在裏麵夾裹一些零錢,然後放置在櫃角、床下等不經常會碰到的地方,存放一年的時間,等到來年填倉,再用新揭下來的吊錢兒替換,這樣有錢滿櫃的意思。
填倉填倉,幹飯魚湯
天津人吃鯽魚的節俗,是在填倉節這天,天津的家家戶戶吃稻米幹飯、喝鯽魚湯,正是所謂的“填倉填倉,幹飯魚湯”。人們在這一天吃米飯和魚湯,象征富足美滿。為什麽要喝魚湯呢?舊俗此日也是祭倉神的日子,民間傳說人們在今晚隻能喝魚湯,而把魚留給小貓吃,意思是讓貓捉老鼠,讓糧倉不被老鼠咬。
天津人熬魚湯講究用不大不小的鮮活鯽魚,把魚鱗、內髒全部料理幹淨,以免湯有腥味。煎魚用文火,兩麵見金黃。熬湯時用涼水,加薑片、香蔥、鹽、味精等作料,慢慢熬到湯呈奶白色才叫好,湯濃清香,膾炙人口。魚湯、米飯一直是天津人幸福小日子的象征。
天津人過填倉節,除了喝魚湯以外,不少人家當天晚上還要吃餃子或合子,他們把吃餃子叫“填倉”,把吃合子叫“蓋倉”。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 1996 - 2019 進寸退尺網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
地址:潘下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