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冷故事##抗日戰爭##國防科普#
二十三團在39-42年(十一)百團大戰
在1940年8月20日到1941年1月24日,八路軍在華北的敵後戰場,組織發動了一次空前規模的偷襲戰和進攻戰,總參戰兵力高達105個團20餘萬人,是抗戰時期把八路軍發動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史稱“百團大戰”。

這氣勢恢宏、波瀾壯闊的百團大戰,是抗戰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其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不勝枚舉。最近幾天我們要講的,是從大到小,把戰鬥具體到冀中軍區,特別是從冀中軍區八分區二十三團的縮微視角,來講述這場大戰的一些細節。閑話休提,讓我們回到那個硝煙和戰火的艱苦年代吧!
一、國際國內形勢的巨大變化
抗日戰爭由戰略防禦階段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以來,中國戰場出現了空前的困難,這其中最主要的威脅,就是親日投降派帶來的破壞。其中以汪精衛為代表的國民黨投降派,在1938年12月公開投敵,並於南京成立了偽國民政府。

而以蔣介石為代表的頑固派雖然繼續抗日,但作戰態度日趨消極,反共傾向卻明顯增長。1939年1月召開的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甚至直接決定了“溶共”“防共”和“限共”的方針。
而在國際形勢上,德國法西斯於1940年4月9日出兵占領了丹麥,5月15日荷蘭投降,5月28日比利時投降,6月10日德軍占領挪威全境,6月22日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也投降了,英軍於敦刻爾克大撤退後退出歐洲大陸。這一敗塗地的歐洲戰局,極大的刺激了日本迅速壓服中國,以奪取東亞地區霸權的野心。
5月10日,日本陸軍省製定了《以昭和15、16年為目標的處理中國問題策略》,並在5月18日召開的陸軍首腦會議上正式通過,該策略準備在1940年底以前,以全力迅速迫使國民黨蔣介石政權屈服,爭取重慶政府投降。為此日本人專門進行了“桐工作”,派軍方代表與重慶國民政府代表接觸,雙方先後在香港和澳門秘密進行了關於停戰條件的談判。
二、日偽頑三方圍攻根據地
在此大環境下,日偽頑三方麵迅速聯合起來。

1.在日軍方麵
日軍調整了侵華策略,從正麵戰場抽調了兵力,對重慶國民政府變為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而逐漸將主要兵力用於打擊敵後戰場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在華北敵後戰場,日本華北方麵軍製定了“治安肅正計劃”,對根據地實行了軍事、經濟、文化、特務一體的“總力戰”。與此同時,日軍對敵後抗日根據地也加緊推行了“囚籠政策”,利用重要交通線對各抗日根據地進行分割。
1939年12月,山西武鄉縣八路軍總部曾經收到晉中軍區發來的一份絕密電報:“敵最近修路的目的同過去不同,一是以深溝高壘連接碉堡;二是汽車路的聯絡向外連築,敵汽車在路上不斷運動,阻擋我軍出入其圈內。”
囚籠政策之外,日軍瘋狂進行頻繁的掃蕩。在1939年和1940年的兩年中,僅華北地區日軍出動千人以上的大規模“掃蕩”就有109次,使用兵力總計在50萬人以上。隨著日軍逐步將主要兵力用於打擊敵後戰場的人民軍隊,我軍逐漸處於劣勢,隻能放棄正麵作戰,而以敵後遊擊戰為主要的作戰方式。
2.在偽軍方麵
在偽軍方麵,汪精衛公開投降以後,大批原國軍部隊隨之投敵。日軍在占領區內加緊扶植傀儡政權,建立和發展漢奸組織,先後組織了偽滿洲國、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偽南京國民政府等四個偽政權,大批漢奸投敵。

而與之相對應的,偽滿洲國的“滿洲國軍”、偽蒙疆自治政府軍、偽華北治安軍、汪偽和平建國軍等偽軍也隨之成立。而在華北這邊,除了偽華北治安軍以外,還有偽華北警備隊等頑固偽軍。他們和日軍沆瀣一氣,經常聯手對根據地進行“掃蕩”。
3.在頑軍方麵
隨著日軍在正麵戰場的壓力減輕,蔣介石的頑軍也把主要矛頭對準了八路軍和新四軍,其各地的反共摩擦活動日趨嚴重,接連了發生了博山慘案、深縣慘案、平江慘案、確山慘案等襲擊和殺害我抗日軍民或後方工作人員的事件,全國團結抗戰的局麵出現新的危機。
當時在河南,石友三部殺害了我大批地方幹部和地方武裝。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我黨決定出兵,對晉東南的朱懷冰和河南的石友三部隊直接給予自衛反擊。八路軍第129師趁頑軍朱懷冰部南撤、高樹勳部尚在衛河以東之際,決定集中冀南,冀魯豫、冀中軍區部隊,於衛河以西地區殲滅孤立的石友三部和孫良城部。
1940年2月9日大年初二,冀南和衛東戰役正式打響。遵照上級關於堅決徹底消滅投降分子石友三所部的指示,八路軍總部集中了包括冀中軍區23團在內的三個軍區共17個主力團,向石友三的第三十九集團軍發起反擊,迅速將石友三所部主力擊潰,並千裏追擊到河南境內。石友三部在日偽軍的配合下,方才倉皇逃離,避免了全軍覆沒的命運。
在不利的形勢下,為了破壞敵人進犯我根據地的企圖,爭取華北戰局更有利的發展,克服國民黨投降的危險,八路軍從8月20日起發動了大規模的主動進攻,以早日爭取時局好轉。當時的冀中軍區八分區二十三團作為主力部隊,參加了這次轟轟烈烈的大規模進攻戰役。
三、百團大戰的戰役過程
1940年8月,八路軍前方總部發出命令:

為了粉碎日軍對華北抗日根據地的“掃蕩”,打擊日寇對我抗日根據地的“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我軍決定利用青紗帳季節,開展以破擊正太鐵路為重點,對冀、晉兩省之鐵路、公路和據點發動了大規模的破襲戰役,即後來聞名中外的華北八路軍“百團大戰”。
此戰一共經曆了前後兩個階段,曆時三個半月,大量殺傷了敵人,嚴重地破壞了敵人交通線,打擊了敵人的“蠶食”政策,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戰到底的信心。華北日寇也不得不承認,這一戰完全出乎他們的意料,日偽軍的損失甚大,需要長時間才能恢複。
百團大戰共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交通總破襲戰。時間是從1940年8月20日至9月10日,主要任務是破壞以正太鐵路為重點的日軍交通線。
第二階段是攻堅作戰。時間是從1940年9月22日至10月上旬,主要任務是對日軍盤踞的一些據點進行攻擊。
第三階段是對付日偽軍的報複。時間是從1940年10月上旬至翌年1月24日,主要任務是反擊日、偽軍的報複“掃蕩”。
四、戰役第一階段:二十萬軍民的破襲戰(1940年8月20日至9月10日)

戰役第一階段的交通破襲戰,是在8月20日至9月10日,破擊戰的重點是摧毀正太鐵路。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宣教部主任田悅慧說:
“這條鐵路是溝通山西、河北兩省的交通大動脈。日軍利用正太鐵路,一方麵把煤源源不斷地往外運,另一方麵它也是實施‘囚籠政策’的一個支點。‘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鐵路這個‘柱’垮掉了,‘囚籠’可能就垮下來了。”
晉察冀軍區部隊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指揮下,向正太鐵路東段日軍展開攻擊,攻克晉冀交界的要隘娘子關,破壞了井陘煤礦。第129師在師長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指揮下,對正太鐵路西段日軍展開攻擊,同時對平遼、榆遼公路進行破擊。與此同時,晉察冀軍區和第129師部隊還在遊擊隊和民兵的配合下,對平漢、平綏、北寧、同蒲南段、白晉、津浦、德石等鐵路線和一些主要公路,進行了廣泛的破擊戰。第120師在師長賀龍、政治委員關向應指揮下,對同蒲鐵路北段和鐵路以西一些主要公路進行破擊。這些行動使日軍在華北的主要交通線陷入癱瘓,到了9月7日尚未恢複。
在冀中這邊,冀中軍民在晉察冀軍區統一部署下,對北寧、平漢、津浦三大鐵路幹線,以及冀中境內的公路線,進行了頗有成效的大破擊,使敵交通線和電話線全部中斷。

其中冀中軍區第八軍分區是冀中的東部屏障,地跨子牙河(滏陽河)兩岸。所轄範圍是:武強、饒陽、深縣(北部)、獻縣、交河、河間、滄州、靜海、青縣、大城、任邱(丘)(東部)等11個縣。威脅著天津市、津浦鐵路及平(北平)大(大名)、滄(滄州)石(石家莊)、津(天津)保(保定)等基幹公路,所以敵我雙方的鬥爭非常激烈。八分區的重點,是破擊了橫貫冀中東西的滄石公路深縣至滄州段,以及縱貫冀中南北的平大路河間、獻縣至富莊驛段。
當時到了晚上,縣委就發動群眾,對敵人的交通線進行破壞,有時候在一公裏的路段上就有破路群眾數百人,參加破路時的群眾,最多是一個晚上有20萬人之多!人民群眾動員起來了那可真的是汪洋大海一般。而我們主力部隊則負責阻擊沿路據點的敵人,隻要敵人一露頭就給予迎頭痛擊。多次伏擊以後,敵人直接再也不敢出來。
1940年9月3日,八分區主力部隊兩個營,掩護群眾一萬多人大破武強縣城西至廊裏、東至小範的滄石路40餘裏,摧毀敵人碉堡12個。同時主力部隊也掩護群眾,在滏陽河東破壞了淮鎮到小範的公路約40裏。在9月23日和24日兩天夜裏,連破五段滄石公路共14裏,摧毀碉堡4個。

當時我們總結的交通破路的經驗,主要是采取了暗挖的辦法,就是不破壞路麵,隻將下麵掏空。這樣當敵人的車輛走到上麵時,路麵會突然崩塌,這樣的一道道暗溝就變成了一個個陷阱,致使敵人寸步難行。而且在破壞鐵路時,不僅毀壞了路基,還要把敵人鋪好的鋼軌和石子兒也都背走弄走。這鋼軌可以用來造槍造炮,是八路軍製作武器的鋼材主要來源。
而敵人發現公路被破壞後,就會在白天抓老百姓來維修。當時的情況是群眾夜間破壞,敵人白天維修。被日軍抓來的老百姓晚上參加破路很賣力,白天為日本人修路磨磨蹭蹭,當時叫作“磨洋工”。
除了破壞敵人的交通線,當時還將農村的大車道都挖成了道溝。這樣道溝低於地麵,有事時群眾可以進入道溝隱蔽、轉移,軍隊可以利用道溝運動、射擊和伏擊敵人。而因為寬度過窄,敵人的汽車坦克卻過不來,真的是名副其實的“抗日溝”。據不完全統計,僅1939年大水之後群眾整理的舊道溝和挖新道溝,全冀中區就有10萬餘華裏!
當時的道溝彎彎曲曲,村村相連,而且交錯縱橫,一直通到各村村裏。抗日軍民可以在地麵上壓根不露頭,就直接進入各村,在華北平原建成了密如蛛網的交通線。
五、破壞日軍電線、電話線
在破壞公路鐵路的同時,還破壞了敵人的通信聯絡。破壞公路的同時鋸電杆割電線,已經是常規操作了。

八路軍第120師抗戰老兵郭德和曾回憶說:“我們的任務是破壞敵人的通訊聯絡,把敵人的電線給切斷。每天晚上出去切一段,一段的任務是15裏,分兩個組,同時切斷這個,他就不能用了。”
不過那時破壞通信線路通常是硬破壞,是采取鋸斷或炸斷電杆,割斷電線的辦法,並將破壞的杆線運走藏起來。但敵人為此常常包圍周圍的村莊進行搜查,查到杆線就進行報複,甚至將人頭掛在電杆上示眾,我根據地老百姓往往因此傷亡很大。
據時任八分區電台區隊長的屈培壅回憶:
一天,司令部李弗畏參謀長叫我去,要我們電台也想想有什麽巧妙的辦法破壞電線,既能使敵人電話不通,又不讓敵人借故對群眾進行報複。電台區隊雖然不管電話業務,但對電的知識懂得多一點,因此有關電的事,首長也時常問問我們。根據李參謀長的指示,我召集了幾個機務能力較強的同誌進行了研究。
大家提出了一些好辦法:一是“接地法”。即將電話線接上一根鐵線,沿電杆而下(最好放入電杆裂縫裏)插入地內,將電話的電流導入大地,電話就不通了;二是“短接法”。即在電杆的瓷瓶上,將兩根電話線用一段鐵線連接起來,自成了一個回路,就要不到對方了;三是“假接法”。即將電線在瓷瓶處剪斷一小段,用灰色繩子接上,外表看不出來,但電話線卻中斷了。
當時不隻是八分區一家提了這三種方法,其他單位也提出了相同的建議。這些辦法簡單易行,被部隊采用後效果很好。敵人若排除這類故障,必須派出有技術的電話兵才行。而這樣缺乏戰鬥能力的技術兵種,反而更容易遭我伏擊。日軍對此非常惱火,並說:“支那刁民大大的壞,電的知識大大的有。”
通過種種措施,在百團大戰的第一階段,冀中軍區八分區二十三團、三十團和縣、區遊擊隊,英勇頑強地襲擊敵人的據點、崗樓,並掩護20萬群眾一齊湧上敵人交通線,揮鍁舞鎬展開了大破擊,破壞路基和運走挖出的土;砍斷電杆,砸碎瓷瓶,割斷電線。前後共破壞了兩條公路幹線百餘裏,使敵交通中斷,通信不靈,指揮癱瘓。當時在群眾中流傳著一首《交通戰歌》:
破路不分男和女,
抗日不分軍和民,
道路挖成山和海,
砍倒電杆當木柴。
鐵路公路都破壞,
鬼子汽車不能來,
到處開展遊擊戰,
鬼子越打越失敗。

而隨著敵人的交通線被切斷,日偽軍首尾不能兼顧,被圍困在一個個碉堡據點的“孤島之中”,互相無法進行快速支援。很快,我軍開始了戰役的第二階段,開始攻打敵人設防的堅固據點和碉堡了。
參考資料:
《冀中軍區抗日戰爭大事記》
《屈培壅回憶錄——神奇的電波》
《冀中軍區第八軍分區第二十三團簡史》王壽仁
《華北治安戰》
《冀中軍區第八軍分區三十七區隊(饒武獻地區隊)簡況》龔有源
《冀中區第八分區人民抗日鬥爭大事記》
《在平原上一個營的伏擊殲滅戰》孫誌遠
《二十三團團史》
《晉察冀日報》
《軍政雜誌》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