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讓中國汽車揚帆遠航,是選擇合作的初衷。
2月21日,是一個值得被銘寫的日期。因為,有一場被期待已久的合作,在這一天塵埃落定。且,意義重大。
那就是,與華為在上海簽署深度合作協議。上汽集團董事長王曉秋,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餘承東見證簽約。上汽集團總裁賈健旭、華為終端智選車業務部總裁汪嚴旻分別代表上汽集團和華為簽約。
雙方將在產品定義、生產製造、供應鏈管理、銷售服務等領域展開戰略合作,打造全新新能源智能汽車。新品牌命名為尚界,采用智選車模式,所有車型將進入鴻蒙智行渠道銷售。
上汽集團與華為的雙向奔赴,對於2025年的中國汽車產業而言,是在打造一個 分水嶺 上的領跑者。
眾所周知,2025年被視為中國汽車行業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市場格局、技術創新、競爭力的較量,都在推動整個行業的深刻變革。變革之下,必將出現新的領跑者。
當前,智、電成為變革的核心引擎,手握豐厚積累的上汽集團和華為,蓄勢待發。
一場水到渠成的合作
對於這場合作,業內用了兩個詞,強強聯合,水到渠成。
強強聯合,很好理解。
上汽集團曾在過去40年裏,一直站在中國汽車行業創新先鋒和領頭羊的位置。在過往40年裏,如果要用關鍵詞來側寫上汽集團, 快準與創新 大膽與包容 ,再適合不過。
40年之前,上汽大眾開創合資合作先河,推動中國汽車工業邁入全新發展階段開始。隨後,上汽集團通用、上汽集團榮威+MG、上汽集團通用五菱等等諸多子公司,在燃油車時代創下了中國汽車行業諸多的輝煌。
隨著時代的演進,傳統汽車百餘年的技術固城河被顛覆,汽車邁入電動和智能的時代。時代的洪流傾瀉而下,轉型成了必備的功課。
全麵轉型有三個問題擺在前麵。
第一,怎麽樣麵對市場演變?第二,怎麽樣建設好技術優勢?第三,市場演變和技術發展如何帶動行業的變化?
根據這三個問題,在經過幾年的轉型探索之後,從2024年開始,上汽集團進入了從上而下的深入改革。不論是在合資還是在自主板塊,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上汽集團明確,自主品牌成為主攻方向,合資品牌協同共進,整個集團將合力創新轉型,捏成一個拳頭,向市場出擊。以 刀刃向內、自我革命 的勇氣,闖出一條突圍之路、高質量發展之路。
上汽集團肩負著上海工業經濟穩增長的重任,全麵深化改革這一仗必須打贏,沒有退路。 上汽集團集團董事長王曉秋立下誓言。
握指成拳,對市場打過去 ,這是上汽集團此次變革的目標。一直觸覺敏銳的上汽集團深知,如今的市場需要 押注 ,要摸清和判斷市場的節奏,拿出針對性的舉措,就是要 快 。
快 ,就需要高度整合的組織架構,能夠在研發、生產、營銷等方麵形成 一體 ,避免資源重複投入和浪費,同時將規模與效率做到極致。大乘用車板塊 的組建,就是為了 快 。
去年,榮威與飛凡兩大品牌正式合並,打響了資源整合的第一槍。上汽乘用車發文表示, 這不是1+1=2,是夢想與使命的融合與加乘。
隨後,智己、飛凡的研發業務並入研發總院,新產品的立項研發均由研發總院統一負責。研發總院主要為智己、飛凡、榮威、MG四大品牌提供基礎開發。動力電池、智能駕駛、底盤等技術項目也會集中遷移到上汽集團研發總院統一管理統籌。
通過乘用車板塊的充足,上汽集團希望打通資源,形成合力,同時提升效率,快速響應市場。上汽集團的目的,是要形成 產品優勢、價格優勢 。
隨著改革的調整,上汽大乘用車板塊的重組邁出了改革突圍的第一步。數據顯示,2024年上汽自主品牌銷量達到240.8萬輛,在集團整體銷量中的占比達到60%,較2023年提高了5個百分點。
此外,除了乘用車板塊開拓之外,旗下兩大頭部合資企業也進行了一係列改革,上汽通用吹響了全麵反攻號角,上汽大眾雙方更是將合資期延長至2040年,邁向了從 技術引進 到 技術共創 合資合作2.0時代。
如今,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新勢力,雖然技術積澱各異,資本實力不同,但大體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誰將舉起未來引領者的大旗呢?
在過去的一年裏,上汽集團從思考和行動上,都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華為,以位列前端的智能化的科技和布局,已經站穩 下半場的競爭是智能化 的第一梯隊。目前,在華為的賦能之下,目前鴻蒙智行四大品牌(問界、享界、智界、尊界)都獲得了客觀的銷量和市場基盤。
說到這,強強聯合的最好樣本之一便是上汽集團和華為。彼時,需要理解的為什麽是 水到渠成 。
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說, 趨勢來的時候,太早入局的會堅持不到浪潮到來,太晚來的就會一步差,步步差。很多行業還是藍海、還沒有開始卷的時候,能提前跑出來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比別人多領先一步,未來就有更大的希望比別人快很多步。
參與競爭的時間點,很重要。如今, 科技平權 的智能化角逐揭開序幕,彼時入局,恰逢其時。
上汽集團與華為的合作,正當時。
靈魂=你的牌+我的牌
上汽集團的目標非常坦誠,在電動化和智能大勢裏,成功卡位。卡位的核心要素,離不開電池技術、軟件技術、智能駕駛,這是 兵家必爭之地 。但是,如何去爭,是一門學問。
上汽集團深諳開疆拓土,不是靠單槍匹馬。
魯迅也曾說,什麽是路?就是從沒有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隻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從 殺出一條血路 到 闖出一條新路 。
40年前,上汽集團就以開放創新的態度,嚐試合資新模式。上汽集團大眾桑塔納就像是一把利劍劃開了混沌,也劃開了中國汽車工業四十年的風雲翻騰。如今,合資走過40歲的上汽集團,見證和鑄就了中國汽車工業最輝煌的40年。
上汽集團,這個中國汽車40年進程裏最有力的背書,希望能在智能化時代仍舊榜上有名。這個目標,和華為不謀而合。
這是一場誌同道合,在恰逢其時的契機,兩個有著相同目標的強者成為了同路人。
但是,牽手容易,同行不易。畢竟,兩個巨頭還有一個共同的特性,狼性。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銳的嗅覺;二是不屈不撓、奮不顧身的進攻精神;三是群體奮鬥的意識。
如何讓兩頭狼王,實現一路同行,最為重要的是彼此的籌碼能夠 勢均力敵,優勢互補 。還有,態度是否敢於 不保留 。
上汽集團一直以來的傳統,就是開放,新的產業鏈邊界很模糊,在新的行業開疆拓土,除了靠內生力,也要拓展朋友圈,實現優勢互補。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也曾言 隻有合作,才能實現共贏 。
強者之間才能夠敢於 足夠開放 。無論是上汽集團,還是華為,手裏都有自己的殺手鐧。
技術創新,堅持獲得感 ,一直是上汽集團行走汽車江湖的底氣。 跟其他造車新勢力相比,我們是全麵布局的,打下整體性的基礎。 上汽集團集團表示,在智能技術儲備上,已經做了最完善的準備。
的確,上汽集團手裏有 真功夫 。仔細算來,上汽集團的智能化布局是從2014年推出互聯網汽車項目開始的。至今,已有十年之功。
十年來,上汽集團在智能電動車核心技術領域的投入近1500億元,帶來了豐碩的技術成果。目前,上汽集團已擁有26000 餘項有效專利,建立起涵蓋純電、混動、氫能三大整車平台的 七大技術底座 。
包括 星雲 純電專屬係列化平台、全新 珠峰 機電一體化整車架構等……電動和智能化技術應用呈現 井噴 效應,在續航裏程和智能化體驗上均處於行業領先水平。旗下智己、榮威飛凡、名爵等品牌在智能技術的應用上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用戶基數超過百萬。
手裏的牌足夠豐富,在智能化方麵上汽集團擁有極強的話語權。所以,上汽集團有足夠的底氣去做更多的拓展。
此前,上汽集團通過入股Momenta、地平線等科創企業,在整車數據采集、標注、評測等方麵合作,實現自動駕駛功能的不斷迭代。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上汽集團認為沒什麽條條框框。
和華為的合作亦是一次 各顯神通的八仙過海 。華為手裏的牌,華為自研了AI算力、自研傳感器、自研軟件與算法,以及自研雲平台的全棧技術,以及鴻蒙智行在智駕領域成功實現了向成熟應用的跨越。
今年年初,鴻蒙智行發布了年度智駕報告。報告顯示,2024年鴻蒙智行智能駕駛總裏程突破12億公裏,智能泊車輔助服務超過8100萬次,平均每天解決約22萬個泊車難題。鴻蒙智行的年度智駕活躍用戶數達到了41.21萬人,智駕裏程占比超過30%,年度單用戶最長駕駛裏程數更是突破了10.2萬公裏。
不過,想要當好中國汽車智能化時代的領跑者,上汽集團需要繼續修煉內功,華為也需要擴大朋友圈。隨著以科技平權的名義發起 智駕戰 ,華為智駕麵臨著巨大的衝擊,擴大規模是當務之急。
所以,華為需要上汽集團,上汽集團也需要華為。
隻有上汽集團的牌+華為的牌聯合在一起,才能進一步提升中國汽車的 靈魂 。雙方能夠在智駕領域推動技術標準化,引領行業建立統一技術標準,讓中國汽車以更強之姿駛向全球。
讓中國汽車工業揚帆遠航,才是選擇合作的初衷,這是從未偏離過的航向,駛向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