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今天上午舉行記者會,邀請科技部部長萬鋼、政策法規與監督司司長賀德方、創新發展司司長許倞就“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我國科技創新由過去的跟跑為主逐步轉向更多領域中並跑、領跑。他還提到由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紀錄片《輝煌中國》改編,中央電視台、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電影《厲害了,我的國》。⠀
中國哪些高科技被萬鋼部長點名?克隆猴上榜
記者:《政府 工作報告》對五年科技創新進展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指出創新驅動發展成果豐碩,整體創新能力和效率顯著提高。請問,五年來我國科技創新發生了哪些明顯的變化?
萬鋼:十八大以來的五年中,科技創新領域和其他領域一樣,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堅強領導下,大家共同努力,同樣實現了曆史性的變革,取得了曆史性的成就。我想大概有這麽幾個方麵:
第一,我們的科技創新水平得到顯著提高,逐漸進入了“三跑並存”,並跑、領跑日益增多的曆史新階段。我們的戰略高技術逐步走向了世界的前列,大家所看到的各個方麵,比如說航天、深海、超算、核電這些領域都逐步走向世界的前列。基礎研究得到了加強,比如說量子糾纏、外爾費米子、胚胎幹細胞包括最近的克隆猴,這些技術研究的成果逐漸地也產生了世界性影響。悟空、墨子、北鬥組網這些科學實驗衛星,現在為我們的深空探測、定位導航,還為我們的環境監測起到了越來越大的作用。500米口徑球麵射電望遠鏡,也就是天眼,還有上海光源等重大基礎設施的建設取得很好的進展。
第二,科技創新有力支撐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民生改善,實現了全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曆史性跨越。我這幾天挺有眼福的,看了一下《厲害了,我的國》,我感到十分感動。橋、水、陸、港,一大批基礎建設工程中科技創新都起到了作用,重大專項推動著移動通信、大飛機、新藥研製、傳染病防控等重點領域實現了重大跨越,像高鐵、新材料、特高壓、風光水可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產業快速發展起來,我們身邊都能夠感受到。科技創新也極大改善和提升了民生福祉,在打贏藍天保衛戰、脫貧攻堅、人民健康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三,我們科技體製的改革向係統縱深發展,也實現了曆史性的轉變,主要是在科技投入結構優化了,企業創新主體的地位和主導作用明顯了,我們國家科技項目和資金管理改革逐步完善、適應了新時代的要求。特別是基礎研究、成果轉化得到了加強,創新政策環境也得到了改善。
第四,科技創新的力量從過去的科技人員為主向社會大眾轉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曆史性新局麵逐步形成。我們在“雙創”熱潮中產生的眾創空間,有效服務了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目前,我們已經有4200多家眾創空間、3000多家科技企業孵化器、400多家企業加速器和150多家國家高新區,形成了創新服務的一個生態網絡、生態環境,服務了近40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去年新增的就業就200多萬。科技外交也為國家的總體外交服務邁出了曆史性的步伐,大家去年看到我們主場的國際外交活動,比如說“一帶一路”高峰論壇、G20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峰會,這些都留下了鮮明的科技創新的印記,創新政策對話更加深入,科技夥伴網絡不斷拓展,合作手段也更加的豐富。但是在這些成績麵前,我們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還需要我們登高望遠、居安思危,麵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要持續發力,使科技更好地為造福人民、發展經濟、保障安全來作出貢獻。
萬鋼:“雙創”是青年人實現自己夢想的一個絕好平台
記者:“雙創”是一個社會熱點,也是科技日報近年來持續關注的話題之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上水平,打造“雙創”升級版,請問下一步在打造“雙創”升級版上,我們有什麽具體措施?
萬鋼:剛才我簡單介紹了一下“雙創”發展的形勢,這些年來我走了很多眾創空間,在這個機會當中也結識了很多年輕人。我覺得“雙創”它是青年人實現自己夢想的一個絕好的平台。在那裏全是年輕人,你就感到生動活潑。“雙創”又是一個促進經濟轉型發展的大舞台、大平台,現在我們的高校院所,特別是企業領辦專業化的眾創空間,它就滿足了實體經濟發展的要求,經濟學理論,一個是長尾理論,延長型技術的發展,另外一個是縫隙理論,在一些人們需要的地方得到了發展。
另外一個角度,它又是一個改革的手段,帶動了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因為企業、高校、研究院所的成果在青年人的創新空間當中融合了,有很多公共服務就開放了,比如說你需要一些零部件可以由企業提供,你需要一些跨學科的技術,可以由高校提供,特別使我感動的,是我們一些創業有成的企業家,他們都主動地去走向青年創業者,把他們的經驗、把他們的經曆分享出來。我剛才還看了政協委員的記者招待會,有一位委員說他們把自己十年寒窗堅持的這種經曆講給青年人聽,使他們不怕困難,也使他們更加的了解市場。“雙創”同時也提高了創新創業的國際化水平,現在已經有很多離岸創新中心,無論是在矽穀也好,還是在巴黎也好,甚至在其他的國家,也都能看到中國的青年人和外國的青年人來共同創造。
我們還有兩岸的孵化基地,我曾經去拜訪過一個有台灣青年的創業基地,叫“蟻族”,我去拜訪了“蟻王”,也看到了“蟻族”生產的產品,感到非常興奮。所以眾創空間的這種形式現在看起來得到了創新創業者的歡迎,得到了市場的歡迎,也得到了各類創業主體的歡迎。
“雙創”升級從科技創新的角度上看,我覺得下麵要做幾件事:第一,創新創業的融通發展更加有效的服務實體經濟。這個融通就是按照十九大提出的要求,產學研深度融合和大中小融通創新,完善院所、企業與創業者的合作機製。
第二,促進科技與金融的有效結合。為創業者成長提供全流程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再就是強化創新的源頭供給,提高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科技含量,促進重大項目向社會開放,帶動產業發展、社會應用和創新創業。說到這裏還有一個小故事,有一位國外的朋友說你們的新“四大發明”,有共享單車,共享單車怎麽是“四大發明”呢?我說單車自來就有,共享是一個創新,共享背後的科技支撐,導航定位有北鬥,移動互聯有中國寬帶,還得有第四代移動通信,你看大數據、雲計算後麵不就是超級計算技術嗎,包括治理亂停車,用電子圍欄,這些也都在國家科技計劃重大專項中產生的技術。我所感到高興的就是,這些國家的重大專項已經到了創業者的身邊,他們可以無障礙的獲得,技術集成又滿足市場的需求。大家記得我們國家曾經是自行車王國,巨大的自行車產業重新火了,訂單滿了,質量也提高了。所以這是一個源頭供給,源頭供給同樣是成果轉化,我們要把資源進行開放共享,來促進成果轉化。
第三,加強開放合作,主動融入國際創業創新大局當中。一方麵吸收國際上有效的資源,我們的年輕人之間現在越來越少的是語言障礙,越來越多的是思想溝通。集眾智、創新業。最後,我們要構建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來提高服務於創新載體的能力,也就是說,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這樣一種創業孵化鏈條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新人才培養、創業資本和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總的說來,我覺得創新創業應該趨向於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服務於現代化經濟體係的建設。
萬鋼:人工智能項目指南和細則馬上就要發布
記者:近年來,我們見證了中國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其中近一年來關鍵詞就是“人工智能”,中國有哪些最新的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另外,它會在哪些方麵改變老百姓的生活?
萬鋼:應該說,人工智能發展已經有相當長的曆史。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高度重視這方麵的發展,從80年代開始,人工智能已經是我們國家科技計劃的一個研究內容。這些年來經過長期的積累和信息化、數字化、軟件硬件這方麵的發展,越來越多地應用到經濟社會的發展之中。
我們也看到了很多領域中都取得了重要成果。自動駕駛汽車在上路,機器人不光在製造業中應用還在分撿包裹,我們的快遞業也得到了保障。大家可能關注到昨天的“兩高”報告,就是我們的智慧法院的建設,在周強院長的報告當中寫得很詳細,人工智能也正在這方麵發生重要的作用。我們有一批領軍企業正在湧現,正是在這樣的大勢之下,我國的科技人員提出了編製新一代人工智能規劃的建議。這個建議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的高度重視,我們會同很多部門一起向國務院提交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經國務院審議以後,已經正式公布。這是從國家層麵對人工智能發展的係統規劃,它強調了以加快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為主線,突出科技引領、係統布局、市場主導、開源開放的基本原則。
人工智能要滲透到各個領域,最關鍵的還是要把人工智能的關鍵技術、基礎研究做好,並使它很快地拓展到社會的各方麵,使每個人,致力於創新創業的創業家、企業家都能夠獲得。所以,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啟動了人工智能的開源平台建設,比如說百度致力於自動駕駛,阿裏致力於城市大腦智能交通,騰訊在醫療讀片、醫療影像資料處理,科大訊飛是在語音識別。還有在模式識別方麵的刷臉技術,也逐漸應用到了高鐵、車站和機場。這些就要使它開放開源,使現有的技術、現有的積累,能夠在我們的經濟社會當中發揮作用,能夠為所有的創業者所獲取。但是,抓人工智能還是要強基礎,所以我們要做下麵幾點工作:
第一,夯實人工智能發展的科學基礎。加快實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學基礎的關鍵技術係統集成研發,使那些研發成果盡快能夠進入到開放平台,在開放使用中再一次把它增強完善。馬上就要發布人工智能項目指南和細則,來突破基礎前沿理論關鍵部分的技術。
第二,加快人工智能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推動人工智能應用到我們產業發展中去,應用到我們社會生活各方麵去,解決人們所關心的安全問題、健康問題、環保問題等方麵。另外,我們還要知道人工智能既有它科技性進步的一麵,也有它社會發展的一麵,所以我們要加強政策法規研究,要積極應對人工智能發展可能對社會倫理、就業結構、個人隱私、國家安全等方麵的一些挑戰。在人工智能的重大項目中,我們要把自然科學研究和社會科學研究緊密結合起來,從自然科學的角度攻克基礎難關,在社會科學研究中解疑釋惑,為和諧的發展提供動力。
第三,人工智能是一個國際化的潮流,要加強國際合作,積極支持我們國內的人工智能企業、研究機構與國際上的合作,在一些重要關鍵的領域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萬鋼:歡迎各國的電動汽車都到中國市場來
記者:第一個問題,中國電動汽車發展迅速,但是近來遇到一些有關汽車製造商和消費者方麵的阻力,因為消費者很難接納這種駕駛方式的轉變,所以我想知道科技部是否會采取相應措施,幫助消費者和各界接納電動汽車這個概念?第二個問題,美國企業家馬斯克昨天公開向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希望美國總統可以重點關注中美之間由於電動汽車及相關領域所造成的貿易不平衡問題,對這個問題怎麽看?
萬鋼:我跟馬斯克已經認識很長時間了,我記得大概是2008年年初,他那個企業剛上市,我就曾經去駕駛過他們當時開發的第一輛電動汽車,我們這些年經常有交流,他第一次到中國來,就開著他的特斯拉車到了我們部裏,我們共同研討電動汽車發展中的一些問題和我們的優勢。應該說,我們從2001年開始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對電動汽車的發展,特別是關鍵核心技術,電池、電機、電控技術,通過產學研結合,開展從基礎到技術方麵的研究。十年以後,我們開始啟動了大規模推廣。我記得在2008年奧運會、2010年世博會,都和廣大的潛在用戶見麵,得到了很好的評價。
2010年,開始進行推廣,啟動了一係列基礎設施建設,如關鍵技術的研發、產學研結合方麵的支持等,特別是加大了電動汽車的財稅鼓勵。到去年,我們電動汽車、新能源汽車銷售量已經達到了77萬輛,同時,我們的保有量已經超過了160萬輛,占世界的一半,我們叫兩個50%,我們發展電動汽車最重要的,一是優化能源消耗結構,減少石油依存度;二是為了減少大氣汙染,特別城市中的大氣汙染;三是電動汽車作為載體,對於自動駕駛、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將來采用共享模式,有特大的潛力來幫助緩解交通擁堵。同時,現在世界範圍內,從傳統汽車逐步向電動汽車發展,已經成為了一個趨勢。我和各國的企業家、跨國企業交流都比較多,在這個交流當中,我們可以互相進行溝通。
目前,許多國家的新能源汽車也都進入了市場,比如說在寶馬的I3、大眾、奧迪,也包括通用、福特等也在逐步進入市場。他們是由在中國的合資企業生產,享受我們同樣的同等待遇。我的同事今天還跟我說,我還特別看重這個,奔馳和比亞迪合作一個叫“騰勢”,賀德方同誌買了一個,用著效果還挺好,我覺得這挺好,發揮各自的優勢互補。
我和馬斯克接觸當中,好像沒 有聽到過他對我們提出什麽問題。我想告訴你的是,中美在電動汽車的合作也十分緊密,我們和美國能源部有一個聯合研究中心,三大關鍵內容,第一是節能建築,第二是清潔煤利用,第三個是電動汽車,包括卡車的高效使用,這個合作在科技創新的平麵上並沒 有障礙,如果有什麽問題,我覺得我們都可以溝通交流,我也很歡迎美國的企業家能到中國來,除了電動汽車以外,我們可以談的東西還有很多,我覺得隻要多溝通、多交流,中美的科技創新合作是不會有障礙的。從78年開始,鄧小平同誌第一次訪美的時候,就簽訂了《中美科技合作協定》,這個合作一直進行到現在,陪伴著中國改革開放的40年,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我是很希望這些合作順利進行下去,我也很有信心,因為我們的科學家、企業家之間已經和政府相關部門建立了很好的溝通合作機製。中國的電動汽車發展是世界電動汽車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我們歡迎各國的電動汽車都到中國市場來,使我們都能夠享受到多樣化的產品和多樣化的服務。
點擊進入專題
責任編輯:張岩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