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製造業,財通資管徐競擇最新判斷:人形機器人已到從“0-1”爆發的臨界點,智駕產品今年或會迎來爆發

來源:六裏投資報

3月6日下午,財通資管先進製造基金經理徐競擇,在一場線上直播中,圍繞“行情演進,如何把握投資節奏”這一市場關心的話題,分享了他的最新研究和判斷。

盡管徐競擇管理基金的年限不長,但在這一輪行情中已經脫穎而出。這主要得益於他在高端製造領域的長期研究。

徐競擇是買方新能源研究員出身,先後覆蓋過光伏、新能源、高端製造等行業,對於代表新經濟發展趨勢的科技製造領域,有著獨到的理解。

從徐競擇的投資方法來看,可以歸類GARP風格、且相對偏成長;

在他的投資框架中,需求是排在第一位的,投資中最好的階段是需求爆發的階段;在需求邊際降速時,才會加大供給因子所占的比重。

因此,在投資中,一定要研究清楚是真實需求還是偽需求。

如果是偽需求,那可能隻是一個主題投資機會;

而如果是真實需求,可能將是3-5年的產業趨勢性投資機會。

這就是徐競擇格外看重機器人行業的一大原因,他表示——

當前人形機器人的投資機會,可能像是2019年的新能源,甚至可能是2017年那個時點。

具體而言,徐競擇給出了三個關鍵理由:

其一,人形機器人是AI最完美的應用載體之一。

其二,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產品的成熟,機器人會進入千家萬戶,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

其三,作為生產工具,機器人對人類某些工種的替代效應會進一步實現降本增效的目標。

當前這個時點,行業中的“玩家”越來越多,技術也愈發成熟,徐競擇認為,產業或已經到了從0-1爆發的臨界點。

此外,在這場交流中,徐競擇還對AI上下遊、新能源等行業的變化趨勢和投資機會做了細致的分析;

對於科技這一賽道在未來的投資前景,也給出他自己的判斷,從未來五年的周期維度來看,科技板塊大概率能持續跑出超額收益。

投資報(liulishidian)整理提煉了徐競擇交流的精彩內容:

人形機器人是

AI最完美的應用載體之一

問:作為長期覆蓋高端製造領域的專業投研人員,您怎麽看待人形機器人的投資機會?

徐競擇:首先,我非常看好機器人在未來3-5年的投資機會。

因為我是新能源行業出身,大家也比較熟悉當年新能源波瀾壯闊的行情,如果我們去強行類比的話,我認為,

當前人形機器人的投資機會,可能類似剛剛來到2019年,甚至可能是2017年的那個時點。

人形機器人整個大的產業機會和投資機會才剛剛開始。

為什麽我這麽看好人形機器人?

如果細分,有三個理由:

從產業的維度,第一點,人形機器人是AI最完美的應用載體之一。

第二點,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產品的成熟,機器人會成為千家萬戶的必需工具,你可以認為它是新的工作夥伴,或者是一種新家電。

比如,五年以後,家庭清掃可能就不需要單獨使用掃地機器人,而是人形機器人眾多的功能之一。

包括家庭裏麵照顧老人、小孩等,種種工作都可以由機器人來代勞。

這是我們首先可以看到的應用階段。

第三點,機器人不僅僅是一個新的娛樂工具、新的生活夥伴,它更多的還是未來的生產工具。

用機器生產機器,可能是人類社會設想中的一個美好場景。

我們相信,機器人作為生產工具代替人類,或者是代替現在半自動化的機械進行生產,人類的生產力和生產成本又會有進一步的飛躍。

人形機器人產業

或已到從0-1爆發的臨界點

問:為什麽人形機器人行情在現在這個時點有一個小的爆發?這輪行情的核心驅動因素有哪些?

徐競擇:歸根到底,我自己認為是兩點:

第一,技術和玩家更加擴散,產業鏈進一步完善;

第二,技術相較於前兩年更加成熟。

人形機器人這個概念,早就提出來了,但是在很長的一個時間階段裏麵,其實隻有北美一個龍頭玩家在參與。

站在今年這個時間,我們可以看到,北美眾多的科技巨頭紛紛推出了相對成熟,可以跟傳統龍頭性能相媲美的產品。

同時,國內產業能力迅速實現了趕超。

無論是杭州,還是深圳、重慶、上海等等,這些城市的科技巨頭,也紛紛推出了機器人產品。

或許跟北美已經籌備了三年的龍頭,在性能上麵還略有一點點差距,但已經不是我們過去所認為的質的差異。

產業迅速擴散,“玩家”越來越多,孵化了一大批硬件端的供應鏈企業,產業鏈越來越成熟,自然所能參與的機會也越來越大。

軟件端,無論是海外的AI,還是國內的DeepSeek等等,各種各樣的AI能力大幅增強。

所以,機器人的智能程度、與人交互的能力,以及理解完成複雜工作的能力等,從今年來看,比過去幾年有了一個質的提升。

我覺得,這兩點推動人形機器人產業來到從0-1爆發的臨界點。

看好機器人本體

大關節模組的集成供應商

問:如果將人形機器人的產業鏈進行拆分,您覺得目前投資價值比較高的環節主要有哪些?

徐競擇:我先講講自己尋找投資標的的思路,主要有三條線索:

一條就是技術。

我們可以看到,其實機器人的很多零部件,是從汽車產業,或者傳統的自動化、機械產業去複用的。

既然是複用的一些零部件,我們可以認為,

第一,它的產能不是緊缺的;

第二,它的技術壁壘沒有那麽高。

所以,我們應該選中長期來看能有一定技術壁壘、未來不至於出現產能極度過剩的環節。

第二條,是客戶的卡位。

不是每個環節都有很強的壁壘,總有一些環節壁壘不夠高,那靠什麽來篩選這一類投資標的呢?

我認為是客戶的卡位。

因為整個機器人行業,我們篩選下來,還是由5-10家全球的科技龍頭來引領的。

哪些公司是這些科技龍頭一直合作的對象,或者說哪些公司所擁有的技術、產能,更契合某個全球科技龍頭的方案,那麽這些公司就有進入這些科技龍頭供應鏈的天然優勢。

第三個,是價值量。

選單位價值5-10萬的大零部件,顯然比幾十、幾百塊的小零部件投資更有意義。

隨著產業的爆發,高價值量的這些公司所能兌現的收入和利潤體量會遠遠高於後者。

綜上所述,目前比較看好的還是機器人本體,以及核心零部件Tier1供應商。

基於複雜場景的機器人

還需進一步迭代產品

問:目前製約人形機器人大規模商業化的主要因素是什麽?

徐競擇:我覺得比較小的一個門檻,是產品的成熟度。

現有的產品,更多還是接近於相對簡易、特定的一些場景使用的,但是基於複雜場景的泛用性機器人,短時間內,還需要進一步的產品迭代。

但更大的製約還是在成本端。

北美機器人龍頭公司今年全年出貨目標也就一萬台左右,顯然還達不到所謂的產業化。

自然而然,整個產業零部件的價格是很難降下來的。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三年前新能源車的價格和現在相比,完全是兩個時代的產品。

所以對於機器人,我們期待的是產品成熟以後迅速泛化,整個產業鏈變得更加成熟,從而降低生產製造的成本。到那個時候,機器人的全麵應用就“一馬平川”了。

降階機器人的爆發和應用

難度遠低於完美的機器人

問:現在有的外資機構在唱空人形機器人。他們認為機器人的技術拐點目前來看仍然是不明朗的,未來具有實際意義的應用可能也需要等大概5到10年之後才會出現。對此您是怎麽看的呢?

徐競擇:首先,我不認同他們的觀點。

外資機構離產業的距離,其實是遠大於內資機構的,因為機器人的產業鏈,至少硬件端的產業鏈,絕大部分集中在國內。

就像過去的手機產業鏈,或者新能源車產業鏈,最後製造環節都集中在國內。

地理位置決定了內資機構對硬件端零部件的理解,應該是超過外資機構的。

至於機器人真正的成熟應用可能要等5-10年之後。我覺得這個說法既對又不對。

如果說機器人產業全麵爆發,達到今天新能源車一樣的成熟度,可能確實需要5-10年。

但是,如果以這個時間點為界定,那麽大量的投資機會就被浪費掉了。

我們拿車去類比,可以細分為豪華車、低端車、廉價車或者是經濟適用車等,機器人是不是也可以分為不同的應用場景,不同級別的呢?

如果我們幻想那種無所不能、特別成熟的高端機器人,那確實可能需要5-10年。

但是,針對一些相對成熟、簡單的應用場景,或者是一些特定的“降階”機器人——

比如,做不到人形,可以做機器狗;或者做不到雙足雙手的機器人,可以做下半身小車、上半身兩手這樣一種形態。

這樣稍微降階的機器人,全麵應用的難度,會遠遠小於非常完美的機器人。

他們同樣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場景。

比如,礦山巡檢這類工作,可能技術難度不高,隻要能進入礦山裏麵、有攝像頭能夠看到裏麵的情況,在類似的特定場景下,機器人就有爆發和應用的可能。

對於技術可用性,我是比較有信心的,而要實現向1-N的普適性、經濟可用性躍遷,可能還需要2-3年的時間。

如果哪一天機器人的價格,已經達到普通消費者、工業用戶的心理預期,價格到了可接受的範圍,甚至相比人工成本齊平或者更低,那經濟可行性也就能實現了。那個時候,或許就是機器人大規模爆發的時候。

所以我認為,對於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可以分兩步走:

降階版本率先普及,隨著技術的突破、成本的下降,更高階、更智能的產品帶領行業進入全麵爆發期。

AI應用的機會

或剛剛開始

問:對於AI這個產業,有人把它類比成2019-2021年的新能源,也有人類比成2013年-2015年的新能源,您怎麽看待當前AI的發展階段?

徐競擇:我是比較樂觀的。

我認為,如果將AI類比成2013年-2015年的新能源,那有點悲觀了。類比2017年-2021年這一波主升浪的浪潮,可能更貼切一點。

但是也要細分來看。

算力,經過近兩年的發展,產業可能相對成熟一些。AI應用和機器人,則更偏早期一些。

也就是說,產品的定義剛剛完成;產品的成熟度,剛剛能被消費者接受;還需要一段時間打磨,讓產品更完美以後,才能快速地泛化和爆發、推廣。

所以,站在這個時點,我更看好AI應用跟機器人的投資機會。

問:這個觀點能不能展開談談?

徐競擇:春節以來,我們看到一些軟件端的變化,

國產AI大模型相較於北美那些,對算力的依賴度有所下降,國產大模型在算力利用效率方麵是好於北美的。

這樣的情況下,同樣的算力卡,在所有的大模型更新以後,它能發揮的效用會更高。如此一來,算力投資的緊迫性下降,可能會動搖算力原有的投資邏輯。

相反,隨著算力卡使用效率提升帶來算力的相對富餘,也會極大利好應用。

因為應用端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來進行研發、生產和使用;AI應用的玩家,成本在大幅地降低。

同時,DeepSeek是一個開源的大模型,所有AI應用的開發者,都可以免費使用,有利於促進AI應用的繁榮。

所以,當前時間點,應用的發展趨勢或許好於算力。

今年或是智駕產品爆發元年

是智駕普及的元年

問:智能駕駛的快速發展,可以算是AI在應用端落地的一個重要嚐試嗎?您怎麽看待智能駕駛未來的機會?

徐競擇:我非常看好智能駕駛。

我認為,智能駕駛是機器人的“降階”,或者說是機器人的“前站”。在技術上兩者是同源的,無非都是讓AI來理解我們這個物理的世界。

汽車的場景相對更簡單,駕駛環境較為單一,機器人使用場景相對更加複雜。

顯然,車的技術難度是要低於機器人的。

當今天機器人已經走到產業相對爆發、產品相對成熟的臨界點時,

作為“降階”的智能駕駛,應該來講已經走到了產品成熟的臨界點。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國內龍頭車企打出的口號是“智駕平權”。

智能駕駛已經從過去高端車的特權,變成了10萬塊錢平價車所應該有的標配。

從這一點來看,今年是智駕產品爆發的元年,也是智駕普及的元年。

所以我認為,今年的智駕或是一個非常好的投資機會。

科技大概率跑贏順周期

問:如何看待高端製造領域國產替代的投資機會?未來有哪些細分的領域有望殺出重圍?

徐競擇:我還是非常看好整個國產替代的大邏輯。

本質在於,工程師紅利是源源不斷的。

其實在一兩年前,大家對AI這個產業是非常悲觀的,覺得大洋彼岸是遠遠領先於我們的。

但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國內在AI上的潛力、工程師的能力、程序員的能力,已經超出了過去的固有認知。

所以,我對國產替代非常有信心。

從當前時間點往後看,未來還是在半導體芯片、機器人和泛AI應用上展開競爭。

目前來看,所謂的龍頭產品仍然是被海外傳統巨頭所定義。但拉長時間來看,我們的產品力、性價比大概率會實現反超傳統的。

在高端芯片和機器人上,國內有望複製曾經的家電、汽車、新能源行業,完成國產替代。

問:如果從五年的周期維度來看,科技賽道能否跑出超額收益呢?

徐競擇:我是比較看好的。

舊的經濟動能,本源是人口。

在人口趨勢不發生巨大的變化之前,舊的需求總量一定是萎縮的,較難出現趨勢性的大機會。

在這樣的背景下,科技大概率能持續跑贏順周期。

新能源的供需錯配

正在走向有序過剩

問:經過多年的產能出清,您認為目前新能源行業處在一個什麽樣的階段?它的投資價值如何?

徐競擇:新能源行業,最壞的階段應該已經過去了。

無論是光伏還是鋰電,供需錯配已經在從極度惡化走向有序過剩。

一個產業供給回到有序過剩,同時需求還在,那這個方向就有投資機會。

它可能比不上AI應用、機器人這樣需求在蓬勃發展的黃金投資賽道,但應該會有一些階段性投資機會的。

蜘蛛池搭建飞机@seochaoren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