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練蛇和赤鏈蛇的區別、赤鏈蛇是毒蛇嗎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赤煉蛇,以及赤練蛇和赤鏈蛇的區別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內容導航:- 紅黑相間的蛇是什麽蛇?
- 一種俗稱四十八節的毒蛇真名叫什麽,它是黃白相間的,有四十八節。
- 赤鏈蛇是毒蛇嗎?
- 赤鏈蛇是不是毒蛇呀?
- 赤鏈蛇的頭是什麽樣子的?
- 赤鏈蛇有哪些地方性的別名?主要分布在哪裏?
Q1:紅黑相間的蛇是什麽蛇?
您好,這是:赤鏈蛇,屬於遊蛇科、鏈蛇屬,屬於無毒蛇,是一種常生活於丘陵、山地、平原、田野村舍及水域附近的蛇。赤鏈蛇捕食各種小型動物為生,比如蛙類、蜥蜴、鼠類。
Q2:一種俗稱四十八節的毒蛇真名叫什麽,它是黃白相間的,有四十八節。
赤練蛇。
赤鏈蛇是蛇目遊蛇科鏈蛇屬的一種,分布於中國、日本、韓國、老撾、越南、俄羅斯。在中國分布的為赤鏈蛇指名亞種(Lycodon rufozonatus rufozonatus)。該亞種成體全長約1米左右,體背黑褐色與紅(紅褐)色相間。因具有51~87+12~30以上的紅(紅褐)色窄橫紋而得名,但部分個體缺少紅紋。
生活習性
赤鏈蛇在國內分布很廣。國內除內蒙古西部到新疆和西藏外,其他各省(區)均有分布。國外見於朝鮮、日本等地,其中沃氏亞種(Lycodon rufozonatus walli)分布於日本。
大多生活於田野、山地、平原、丘陵及近水地帶,並常出現於住宅周圍,在村民住院內常有發現(城市周邊的郊區辦郊區以及城裏的花園等地都有),食蟾蜍、青蛙、蜥蜴、魚類、老鼠、蛇、鳥、動物屍體等。以樹洞、墳洞、地洞或石堆、瓦片下為窩,野外廢棄的土窯及附近多有發現。
Q3:赤鏈蛇是毒蛇嗎?
赤鏈蛇是毒蛇。
赤鏈蛇為微毒蛇,遊蛇科被認為其毒腺為達氏腺(Duvernoy)。被咬後通常無激烈中毒反應。通常以傷口紅腫,皮疹,蕁麻疹為主的中毒過敏表現。但過敏體質患者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切勿輕視及早就醫。赤鏈蛇全長約1米,最大可達1.5米以上。體背黑褐色。因具有60條以上的紅色窄橫紋而得名,以魚、蛙、蟾蜍、蜥蜴、蛇、鳥等為食。
生活習性
赤鏈蛇以蛙類、蜥蜴及魚類為食。性較凶猛,無毒。多在傍晚出來活動,屬夜行性蛇類。晚10時以後活動頻繁,白天蜷曲不動,常將頭部盤縮在身體下麵。
不主動攻擊人,性懶不愛動,爬行緩慢。但在受到驚嚇時行動敏捷,捕咬目標明確。遇到敵害時,先將頭部深深埋於體下,搖動尾巴警告,如警告敵害無效,會彎成S型會發起攻擊,野生個體較凶猛,一旦被抓住會亂咬,尤其喜歡咬軟的東西,有咬人不放的習性。
Q4:赤鏈蛇是不是毒蛇呀?
赤鏈蛇為微毒蛇。
赤鏈蛇(學名:Dinodon rufozonatum),是蛇目遊蛇科鏈蛇屬的一種,又稱火赤鏈,鏈蛇屬於無毒蛇。是一種常生活於丘陵、山地、平原、田野村舍及水域附近的蛇。
赤鏈蛇為微毒蛇,遊蛇科被認為其毒腺為達氏腺(Duvernoy)。被咬後通常無激烈中毒反應。通常以傷口紅腫,皮疹,蕁麻疹為主的中毒過敏表現。但過敏體質患者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切勿輕視及早就醫。赤鏈蛇全長約1米,最大可達1.5米以上。體背黑褐色。因具有60條以上的紅色窄橫紋而得名,以魚、蛙、蟾蜍、蜥蜴、蛇、鳥等為食。
形態特征:
赤鏈蛇全長1-1.5m。頭較寬扁,頭部黑色,枕部具紅色“∧”形斑,體背黑褐色, 具多數(60以上)紅色窄橫斑,腹麵灰黃色,腹鱗兩側雜以黑褐色點斑。眼較小,瞳孔直立,橢圓形。頰鱗1,常入眶;眶前鱗1(2),眶後鱗2;顳鱗2+3,上唇鱗2-3-3或3-2-3(2-2-3)式。背鱗19(21)-17(19)-15(17)行,中段平滑夫棱;腹鱗184-225;肛鱗完整,尾下鱗45-95對。
頭部略扁,呈橢圓形。吻鱗高,從背麵可以看到。鼻間鱗小,前端橢圓。額鱗短,長約等於自其前緣到鼻間鱗前緣的距離。顱頂鱗長而大,長為額鱗與前額鱗之和。眼上鱗小。頰鱗狹長、入眼,下與第2、3片上唇鱗相接。上唇鱗8片。眼前鱗小,1片,不達頭背;眼後鱗2片,偶為3片。前顳鱗2片,下麵一片特大;後顳鱗3片。
鼻孔位於2鼻鱗之間,有瓣膜。下唇鱗10片,前頦鱗比後頦鱗大,與前4個下唇鱗相接。後頦鱗與第一腹鱗間有2對小鱗。體鱗光滑,背中央後部有數行微弱的起棱。鱗列19~17~15行。腹鱗187~207片,肛鱗單一,尾下鱗64~79對。體背麵黑色,具有約70條左右狹窄的紅色橫紋;頭部鱗片黑色,有顯明的紅色邊緣。頭後部有一"丫"形紋。腹部白色,在肛門前麵則散生灰黑色小點。有時尾下全呈灰黑色。此蛇屬中型蛇類,體長可達1.5米以上,體重達1000~1250克左右,最大者可達1500克。
Q5:赤鏈蛇的頭是什麽樣子的?
是赤鏈蛇,體背麵黑色,具有約70條左右狹窄的紅色橫紋;頭部鱗片黑色,有顯明的紅色邊緣。頭後部有一"丫"形紋。腹部白色,在肛門前麵則散生灰黑色小點。有時尾下全呈灰黑色。赤鏈蛇全長1至1.5m。
頭較寬扁,頭部黑色,枕部具紅色“∧”形斑,體背黑褐色, 具多數(60以上)紅色窄橫斑,腹麵灰黃色,腹鱗兩側雜以黑褐色點斑。頭部略扁,呈橢圓形。吻鱗高,從背麵可以看到。鼻間鱗小,前端橢圓。額鱗短,長約等於自其前緣到鼻間鱗前緣的距離。顱頂鱗長而大,長為額鱗與前額鱗之和,眼上鱗小。
生活於海拔1900米以下的丘陵、平原;常見於田野、竹林、村舍及水域附近,⠛1]⠂ 在村民住院內也常有發現(山區少見,城市周邊的郊區半郊區以及城裏的花園等地都有)。以樹洞、墳洞、地洞或石堆、瓦片下為窩,野外廢棄的土窯及附近多有發現。
擴展資料:
不主動攻擊人,性懶不愛動,爬行緩慢。但在受到驚嚇時行動敏捷,捕咬目標明確。遇到敵害時,先將頭部深深埋於體下,搖動尾巴警告,如警告敵害無效,會彎成S型會發起攻擊,野生個體較凶猛,一旦被抓住會亂咬,尤其喜歡咬軟的東西,有咬人不放的習性。
該物種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 。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赤鏈蛇
Q6:赤鏈蛇有哪些地方性的別名?主要分布在哪裏?
赤鏈蛇別名紅蛇、桑根蛇、紅花蛇、紅長蟲、火赤鏈、紅四十八節、血三更、鏈子蛇、紅斑蛇、紅花子、燥地火鏈、紅百節蛇、醬斑等。屬後溝牙類毒蛇,該蛇毒液含以血循毒為主的混合毒素。因其毒牙不發達、不外露,一旦被咬傷症狀較弱,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員傷亡的具體報道。我蛇園養殖該蛇的9年間,雖咬傷若幹人,但從未有過中毒現象。
赤鏈蛇的分布較廣,屬廣布性蛇類,國內除寧夏、甘肅、青海、新疆、西藏外,其他省(區)均有分布。
關於赤煉蛇和赤練蛇和赤鏈蛇的區別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麵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查看更多關於赤煉蛇的詳細內容...
评论留言